中國不缺煤炭資源,也不缺煤炭產能,2021年卻在多方因素作用下出現了一場大“煤荒”。到2021年12月,隨著保供措施落地,市場總體供應能力提升,煤炭市場供需矛盾有望逐步緩和,如何讓富煤的中國不重現“煤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1月4日,周掌柜咨詢全球化顧問、前歐盟中歐政策顧問宋欣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短期內,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改變不了的,但必須在新能源技術創新和儲能方面發力,結合本國情況來推進新能源發展路徑。”2021年11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以煤為主,要從國情實際出發,著力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推廣成熟技術商業化運用。決定再設立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形成政策規模,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華能集團燃料部市場研究所處長張海林表示,我國煤炭資源稟賦決定了煤炭需要在全國范圍內流通和配置,形成了“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格局,隨著煤炭產能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運輸距離變長,全國供應彈性減小,增加了穩定供應的難度。可考慮加強煤炭產能彈性及社會儲備能力建設,和宏觀數據分析預警,以保證煤炭供求穩定。煤炭行業的儲備能力建設由來已久,但在2021年“煤荒”發生的背景下,在全國各省的煤炭儲備基地為何沒有起到資源保障和穩定市場價格的作用?曾輝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建煤炭儲備基地讓企業來幫政府囤煤的思路并不合理。背后邏輯是:煤炭價一路上行時,煤企忙著賣煤賺錢,煤炭儲備基地無煤可囤。煤炭市場下行時,市場上煤炭資源豐富,但煤企鑒于跌價風險更不敢囤煤。“反過來就正確了:把讓企業幫政府囤煤思路轉化為政府出錢幫電廠囤煤,每年‘迎峰度冬’、‘迎峰度夏’問題調煤保電都迎刃而解。”曾輝希望,省級政府層面能夠設立一支煤炭基金,以各發電廠的裝機規模按比例借錢給電廠購入煤炭,真正為政府囤煤。大型電廠具有天然的議價優勢和存煤能力,市場低迷時多囤煤,煤價高時少囤煤。曾輝建議:“監管層面,只需完善制度把煤炭基金和電廠存煤管好,‘家里有煤不慌’,政府也不用每年到處調資金、全國各地跑煤。這種方式一則平抑了煤炭價格暴漲暴跌的行情,二則為每年各級政府的‘迎峰度冬’、‘迎峰度夏’工作解決缺煤的后顧之憂。”來源:《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郭志強|北京報道
(以上資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網站所有)